内容搜索

CONTENT SEARCH

— 工具柜 | 工具车 | 工具箱 | 工具货架 —

图书馆用RFID,是为了减少人力还是提升体验?

最新动态 50

在不少馆长或信息化负责人那里,我听过类似的问题:花几十万、上百万,把图书馆整个馆藏都贴上RFID标签,这么大的动作,究竟是为了少雇几个馆员,还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体验?

如果非要二选一,我的回答是:减少人力只是附带的结果,真正的驱动力还是体验。

1. 先看“人力”这一端

图书馆的工作,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性的。比如:

  • 借还时逐册扫码;
  • 每年甚至每季度的全馆盘点;
  • 找错架、找遗失;
  • 把还书车上的书再上架。

这些工作,在条码模式下都非常耗时。上RFID后,确实会明显减轻工作量。比如借还环节,过去“一本本刷条码”,换成RFID就是“一摞书放上去”,同时完成借还和安防状态更新。盘点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,用手持机扫一遍,速度能提升几十倍。

从这个角度看,馆方能节省一些人力,这是事实。但问题是,大部分图书馆并不是企业,真正要裁掉多少人,未必现实。更多情况是:原本忙不过来的馆员终于能把精力转到更有价值的地方。

9 3 2

2. 再看“体验”这一端

体验的改善更直观,读者能切身感受到。

  • 借还快:高峰期,原来前台队伍排得很长,现在自助借还机分流掉大部分人。
  • 隐私好:年轻人或者学生,自己操作机器就能完成借还,不用一本本递给馆员。
  • 找书准RFID手持机能提示错架和目标书位置,这对热门书尤为关键。
  • 周转快:自动还书设备直接把书分拣到指定箱子,上架速度快,热门书等候时间明显缩短。

这些体验改善,说白了就是帮读者“节省时间”,让他们少等、少找、快拿到书。体验提升,才是馆里最看重的口碑来源。

3. 人力节省和体验提升,其实是一体的

我常跟馆方交流时会强调:RFID的意义,不是让馆员消失,而是让他们“回到读者身边”。

  • 前台:从“借还操作员”变成“咨询顾问”,能花更多时间回答读者的问题。
  • 后台:从“搬书的人”变成“数据运营者”,通过RFID系统的数据分析去优化流通和排架。
  • 读者:在更短时间完成借还,把省下的时间花在阅读和探索上。

所以,人力和体验并不是对立面,而是前后关系。先把人从重复事务中解放出来,才能把更多注意力放到提升体验上。

4. 我个人的看法

在实际项目中,我看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:

  • 有的馆,把RFID当作“节省人工”的工具,最后只是减少了几个岗位,但读者体验没明显改善,结果投入的价值感不高。
  • 有的馆,把RFID当作“服务升级”的工具,借还效率提升,错架减少,馆员也能组织更多活动。读者感受到变化,自然会更多走进图书馆。

对比下来就很明显:如果只盯着人力,很容易把RFID做成一项成本项目;如果把焦点放在体验,它才真正发挥出价值。

9 3 1

上一篇: 下一篇:
展开更多